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 中国徐州网

本报记者 李悦悦 王春莹 实习生 何相潭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浪漫遐想和探索激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学校、工厂、田间……他们,是科研路上的“追光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工作者。

今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州的科技工作者是如何根植各行各业,顽强拼搏,汇聚起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AI研究专家王殿辉

做有温度的人工智能

“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教书20年,一直从事人工智能(简称AI)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回来,就是为了做中国人原创的科研工作。”带着这样浓烈的感情,王殿辉2019年回国,2021年被聘请为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

人脸识别、内容创作、深度学习平台……如今的“AI”与生活已密不可分,但在工业应用场景下,“AI”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架无人机如何在几秒钟内扫描矿山传输数据;上百个监控仪表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汇总生成指令信息……

机器深度学习过程中,数据处理系统过于庞大,导致在无法满足“快”的需求。针对复杂工业数据建模问题,王殿辉于2017年创建深度随机配置机器学习理论。这相当于突破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的瓶颈——建立快速响应的轻量级高性能算法。

在此基础上,王殿辉在中国矿业大学组建团队创立“随机配置机器学习研究中心”,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随机配置”研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落地赋能传统学科发展,可以应用在小概率重要事件的预测上。

今年5月27日,人工智能研究院王殿辉教授团队和矿业工程学院窦林名教授团队进行项目签约仪式,就冲击地压中的小概率重要事件预测理论研究开展交叉合作。

“矿山安全是攸关性命的事儿,如果我们的‘AI’技术可以及时监测预警,就能避免很多事故发生。”王殿辉在研究过程中有着明确的目标,“我既然来到了徐州,就想依托这里的资源为工业人工智能作点贡献。”

2022年,王殿辉当选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工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正在着手“便携式移动测重”和“智能感知仪表”方面的研究,这两项技术落地将有助于徐州交通优势转化及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产业发展。

导吾以狭路,示吾以通途。优秀的老师不仅应是学生学术的引路人,更能在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中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的人生成长路上有所指引和启发。

上学期,王殿辉专门为学生开设两门“AI”领域课程,一站就是4个小时,60多岁的人精力比小伙子还旺盛。他常常教导学生要追求科学的进步,追求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做有温度的人工智能。

“我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祖国培育新一代的‘AI’领域人才。”王殿辉说。

“甘薯医生”孙厚俊

深耕田间地头研究“致富薯”

“我已经走上了农业科研这条路,这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加油站,我必须要坚定地走下去。”

眼前这个看起来比农民还“土”的男人叫孙厚俊,是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甘薯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还是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线虫及真菌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在甘薯病虫草害防控研究领域深耕16年,农民朋友都亲切地称他为“甘薯医生”。

说起甘薯,大家再熟悉不过,曾经的“救命粮”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致富薯”,这背后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2017年我国甘薯以全球36.7%的种植面积贡献了63.8%的产量,总体种植规模和产出水平均居世界第一。但是调查表明,甘薯病毒病造成的产量损失达2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孙厚俊的工作正是想尽一切办法检测、“医治”、防控甘薯病毒病。

正午时分,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的甘薯田间,孙厚俊一个人正蹲在地里,手上满是泥巴,将叶片枯黄的甘薯根茎轻轻翻起,汗水顺着额头滴落在镜片上,也腾不出空擦拭。袖子一撸,结实的臂膀上能看到黑白分明的色差。

“病虫草害防控就像医生治病救人,我们必须走进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病人’症状和所处环境,必要时取样带回,利用专业仪器分析鉴定病害种类,更重要的是将科学防治方法传授给农户。”孙厚俊言语中带着强烈的使命感。

经过十几年的深入研究,孙厚俊团队联合国内兄弟单位共同明确了我国甘薯病毒种类分布、传播途径和分子特征;创建了甘薯主要病毒的快速检测和早期预警技术;创新集成了甘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有效保障了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该研究成果获得2022年全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孙厚俊团队的推动下,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联合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125个示范县建立脱毒种薯种苗示范点3750个,2019—2021年在全国主要甘薯产区累计推广甘薯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4350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0亿元。

从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从内陆平原到沿海地区,处处传承着农科精神的基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不断奋斗奉献。

“欧利罗”项目组组长周英珍

奋斗5年,把“3G文件”变成一剂新药

4月28日,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国家级三类新药,富马酸奥赛利定注射液(欧利罗)获得了上市批准。

收到批文的那一刻,“欧利罗”项目组组长周英珍在朋友圈写下了五个字“奋斗了5年”,这五个字包含了她与团队成员们数不清的喜怒哀乐、艰难曲折……作为中国唯一一个镇痛类新作用机理上市产品,药物获批将为疼痛患者带来福音,有效减轻阵痛副作用。关于2018年项目组成立时的情景,周英珍历历在目,她带领团队启动基础药学研究,而手里的资源仅仅是一个3G的文件夹。

“文件夹内是英文的资料,如何把这些文档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质量合格的药品,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任务。”周英珍与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翻译、讨论如何能准确地表达专业术语?如何能从试验中总结问题把小试操作进行放大生产?如何建立一个控制产品质量的技术标准?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2020年,“欧利罗”团队已制备出合格的原料及注射液,符合前期申报临床研究的要求。在他们如火如荼准备申报资料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断了计划安排,一切都始料未及。

大家心里开始打鼓,项目能否按照原计划进行?为了正常推进项目的进展,周英珍带头赶到单位,食堂没有餐食供应就自带干粮,大家戴着口罩相隔数米讨论问题。

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下,团队如期完成了临床试验申请,这背后的努力与付出已经融进数不清的申请材料中。

申请过程中需要打印大量材料,周英珍向上级领导申请支援了2台打印机,最终申请的纸质版资料顺利送到北京。

从事新药的质量研究20多年来,周英珍主持、参与的新药研发有几十种,但能如愿开展的只有十分之一、几十分之一。历经种种失败在药物研发领域是常事,这也让周英珍更加珍惜每一次创新立项的机会。

如今医药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仿制国外已上市药品的开发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积极调整新产品发展战略,启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药物的研究。科研无界、学海无涯,作为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都应该具备这样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对于一个聚焦于中枢神经药物领域的新药研发人员,周英珍的初心就是研发上市一种能减轻、去除患者精神痛苦的新药。“我们就是研发高临床价值创新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做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药。”周英珍说。

主任药师吕冬梅

潜心药学40年,让患者精准用药

参加工作至今,40年时间里,吕冬梅每天都在与药剂、药学打交道。“不合理用药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还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药物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对临床用药的研究,促进临床的精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质量至关重要。”吕冬梅说。

面对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和病患的诊疗需求,吕冬梅带领团队开展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治疗研究、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体内血药浓度仿真与用药方案设计等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指导临床个体化、精准化用药。

“我们现在所有的科研及创新技术都是基于临床而服务于临床,以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为目的。”吕冬梅向记者透露,团队目前正在做的主要研究是药物基因组学及药物基因检测和药物浓度监测新制剂、新方法研究。她介绍,帮助医生根据病患的基因型、体内药物浓度等,选择最佳的用药方案,进行个体化精准用药是她与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由于每一种药物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药物建立不同的监测方法。查阅参考文献、方法设计与研究、样本验证、临床验证……从病人视角看似简单的用药环节,背后是吕冬梅与团队日复一日的探索尝试。

每当根据临床需求,需要建立一种新药的监测方法时,往往是吕冬梅及团队要面临“攻坚期”的时候:在这期间,实验室里“白+黑”成为吕冬梅研究团队的常态,“以药物浓度监测来说,监测方法有多种,比如免疫学方法、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等,但是哪种方法能走通,需要不断地摸索分析,这也是最耗时的一个环节。”

多年的深耕下,吕冬梅获得了徐州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三等奖3项,淮海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21年度江苏省医学引进新技术二等奖1项等在内的一系列成果。

吕冬梅说,推动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进步与发展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她将与团队一起,发挥自身优势,以科技力量赋能医疗,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进步。

复合型技术人员王端

架好桥梁,促进科研成果结“金果”

记者联系王端时,他正在企业开会,探讨新项目的实施方案。两天后,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底,上交大(徐州)新材料研究院落户徐州高新区,在新材料研发、分析检测、工艺优化、智能制造等方向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广揽英才,开展技术攻关。作为一名“徐州女婿”,王端对徐州有着无法言说的亲近感。2020年,在汽车制造领域深耕多年的王端离开上汽大众,怀揣着用技术为产业赋能的梦想加入了研究院。

“无论是哪个方向的研究,都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想做好,就要从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在学机械设计专业出身的王端看来,要在智能制造领域内做好、做精,仅依靠对机械、对工艺的理解远远不够,只有将研究院的材料优势发挥出来,才能让成果产生大效用。为了尽快适应新领域项目,王端查阅各种项目相关的材料专业书籍,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全面高效推进研究院各类研发项目打下基础。

项目研发取得突破后,成果应用成为王端考虑的重点。“成果只有离开实验室,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才是有价值的,而实现这些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企业需求。”工厂成为王端和团队待得最多的地方,他笑称,“除了技术研发人员,我们又像‘技术推介员’‘问题发现官’,通过走入企业进行需求调研、了解生产难题,然后组建团队、建模分析,最后实施优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2020年,在了解到徐工消防的云梯焊接质量提升需求后,王端与团队一起,探索焊接仿真数据分析应用,半年多时间里,从焊接材料、顺序、预变形等多方面反复仿真测试,寻找最优方案。最终,该项目使徐工消防云梯部件焊接变形减少了30%,产品合格率提高至90%以上,大幅改善了产品的平顺性和安全性。

“这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感的过程!”王端面露自豪,“我们就像是高校技术研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通过对接联系,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科研成果落地。”

目前,研究院解决国家和行业“卡脖子”难题5项、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25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余项,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王端在内的数十位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如今徐州制造业快速发展,我们更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对王端来说,前行的脚步永远在路上。在未来,他希望保持初心热爱,与团队一起继续拓展更多项目,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为徐州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新材料研究专家张伟

不断探索,为“双碳”贡献力量

“做科研最有意思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探索未知,我很享受把不确定的结论和观点确定下来的过程。”当被问及如何在制热技术领域坚持研究工作这么多年、克服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时,张伟不假思索地笑着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把一个个‘坑’填掉,总会实现目标的。”

张伟是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系博士后,研究新材料多年,他的身体里,装着一名科研人员的认真严谨,也装着一位青年人才的创新激情与发展抱负。

2018年,张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时,偶然发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不仅可以作为载流子的收集层,同时能迅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他立即认识到这种材料的应用价值,依托于团队本身真空镀膜技术优势,经过进一步掺杂和参数优化,历时3年,张伟与团队将这种材料成分和膜层进行迭代更新,研发出全球首创的新型半导体制热材料,并将其应用于供暖领域。

这种新材料创新性解决了传统电热材料的诸多问题,除材料自身的高品质、高稳定性等优点外,将它与AI智能操控系统相结合,还可实现“按需供热”,整体可节能达30%以上。

“在国外,真空镀膜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精尖领域,但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双碳’战略或者徐州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布局,都让我们意识到除了要把技术做精,还要把其融入到普通群众的生活里,才能发挥应用价值。”张伟告诉记者,除了制备高精度的芯片、光伏电池、自热膜等,他与团队还尝试将真空镀膜技术应用于制作镜子、玻璃等日常用品并成功研制出新产品。

一路走来,张伟始终保持着专注科研的激情,先后参与了国家级项目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97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江苏省科技厅博士创新计划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基金项目1项等。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新材料领域潜心钻研十余年的张伟,除了科技工作者,张伟还有另一个身份——创业者。

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变成市场“金果”,张伟创立了中熵科技,在北京和徐州分别开设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公司依托制热材料,为客户提供集安全健康、节能环保、清洁高效为一体智慧制热解决方案。

目前,中熵科技已为全国7个城市21个项目提供定制化服务,并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海外客户达成合作意向。“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我也会与团队一起,在新材料领域不断开拓,继续迭代半导体制热材料功能,为‘双碳’战略贡献力量,让新材料新技术赋能更多产业领域。”张伟表示。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News.

行业资讯